logo
Navigation
Views: 4463 | Replies:0
亚裔人口排第一的华裔,登记选民投票率倒数第三!
OP 11/01/2016

在9月初举行的首届美国华人大会中,华人参政议政是一个重要议题。

 

1960-2015年间,美国华人人口由24万增至452万,增长了大约17倍。华人社会在飞跃发展,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在美国各少数族裔中居于上游,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然而,华人对公众事务和政治的参与度很低。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政治与公共政策专业教授、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Karthic Ramakrishnan博士

 

为此,大会特邀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政治与公共政策专业教授、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Karthic Ramakrishnan博士(以下简称“R教授”)做主题演讲。

 

作为公共事务参与、移民政策、种族政治、族裔认同等领域研究专家,R教授创立了AAPIdata.com 网站,为公众提供与亚裔政策相关的数据。他带来了题为《重新定义亚裔的成功:参政及联盟的力量》的演讲(Redefining Asian American Success:the Power of Civic engagement and Coalition Building)。


不参与,就难以冲破“玻璃天花板”

 

“为什么要参与公共事务?”R教授演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举例说,华人作为140多年前美国跨州铁路的主要修建者,却被写在历史之外;近年来,各地频发针对亚裔的暴力冲突。

 

“如果不参与,华裔在经济上的贡献就得不到承认,领导力的发展将难以冲破‘玻璃天花板’。”

 

事实也的确如此。

 

9月9日,在首届美国华人大会上,一部反映华工修建美国跨州铁路的短片,触动了数百名参会者的心,让人回忆起美国华人艰辛痛楚的百年历史:

 

从1850年第一批华人来到美国,到1869年5月10日跨州铁路开工,上万华工为美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从1882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到194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马格纳森法案》废除排华法案,排华与反排华浪潮席卷全美;从1965年新移民法生效,华人终于争取到同等权利,到2011年和2012年,美国参众议院先后通过排华法案道歉决议案。百年之中,美国同源会、美华协会、百人会、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等华人组织相继诞生,为力争这份“迟到的公正”、追求华人平等和尊严赢得里程碑式的胜利。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直至2014年5月,美国才正式把修建跨州铁路的华工列入“劳工名人堂”,正视华工的历史贡献。而就在参众两院排华道歉案相继通过之后,数天时间里,美国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并没有任何新闻报道。近年来,还相继出现华人科学家蒙冤事件、梁警官案件,甚至有说唱歌曲竟然公开鼓动抢劫华人。

 

而另一方面,华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愿和能力不足,致使华人在政界及工商界高端精英人物匮乏,很容易成为被忽视、乃至被“刻板化”的族群,制约了华人整体地位的提升。

 

亚裔中人口排名第一的华裔,已登记选民的投票率倒数第三

 

在美国最重要的公共事务——总统大选上的参与度上做个比较,可见一斑:

 

R教授用上届2012大选的翔实数据,首先呈现了亚裔与白人,以及非裔、西裔等少数民族在大选投票参与度的差距:

 

首先,在公民身份方面,亚裔与拉丁裔一样排名最后(为66%),与白人相差32个百分点,与非裔相差29个百分;其次,在选民登记方面,亚裔登记率最低,仅有56%,与白人选民相差17个百分点(美国大选前要进行选民登记,只有符合条件、登记成功后才有选举资格进行投票);第三,在参与投票方面,亚裔登记投票率是倒数第二。

 

由此可见,整个亚裔在大选投票的参与度普遍较低。

 

再进一步比较亚裔中的9个主要族裔(见下图),记者发现,拥有450万人口数量、占亚裔人口数量四分之一的华裔,已登记为选民之后,出来投票的只有71%,在9个族裔中排名倒数第三。

 

如上图所示:人口为30万的苗裔、140万的日裔,登记选民的投票率并列第一,高于华裔选民18个百分点;排名第二的是380万人口的印度裔,高于华裔选民17个百分点。

 

与不及华裔人口数量一半的韩裔、越南裔相比,华裔选民投票率有8-10个百分点的差距,仅仅高于只有30万左右人口的柬埔寨裔、老挝裔。

 

整个亚裔中,已登记的选民投票率平均为79%,而华裔选民的这一比例为71%,低于平均数8个百分点。

 

再回过头看垫底的亚裔选民登记率,只有56%,在此基础上估算华裔登记选民的投票率(56%×71%),只有不到40%。也就是说,每5个华裔最多只有2人出来投票。

 

从以上数据比较看,都与华裔在亚裔中排名第一的人口数量并不相称。

 

亚裔公共事务参与度均低于美国平均水平

 

R教授还针对资深亚裔、高学历亚裔的公共事务参与度,做了一番比较——均低于全美平均水平(见下图)。

 

资深亚裔人口的参与度为54%,而全美平均水平是72%,低了18个百分点;高学历亚裔的参与度是58%,而全美平均水平为77%,低了19个百分点。

 

除了在选举中,亚裔参与度低,在与政府机构沟通、参与当地公共事务会议、政治助选及募捐等方面,其参与率也远远低于美国平均水平(见下图):

 

在与政府沟通方面,亚裔参与度为5%,低于全美平均水平6百分点;在参与当地公共事务会议方面,亚裔参与度为6%,低于全美平均水平5百分点;在政治助选及募捐方面,亚裔参与度为11%,低于全美平均水平5百分点。

 

 

R教授认为,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伴随越来越多的亚裔孩子在美国本土出生,青年的投票率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见下图):2012年大选中,亚裔青年投票率仅有37%,与拉丁裔并列倒数第二,比非裔青年投票率低了16个百分点,比白人青年投票率低了9个百分点。

 

参与≠赋权,形成转化尚需五方面努力

 

“参与公共事务只是个必要条件,但是仅仅只有参与是不够的。”R教授最后开出了“药方”,参与不等于拥有权力,要把参与转化成赋权,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1.增加投票人数;

    2.扩大对公众事务感兴趣的人口基数,建立战略联盟;

    3.对当地及州政府竞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4.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动员及发声;

    5.战略性(选择性)的报道自己的成就。

 

——这就是R教授对亚裔“成功”做的一番新定义。

 

从此次华人大会上可见,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UCA)正在做出积极回应,致力于这些层面的组织动员、联合推动,把“服务,引领,激励”的愿景,转化为更广泛的基层参与,并争取更深层面、更高定位的赋权行动。

0 0
 Share with WeChat
Open your WeChat,Scan QR Code,and then click the share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of your 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