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Navigation
Views: 3269 | Replies:0
面对汹涌澎湃的亚裔细分恶流,我们该怎么办?
By 美国华人之声  
OP 08/08/2017

2017-03-25

提要

虽然我们在美国的中国人眼下过的小日子还马马虎虎,虽然我们的收入跟别的族裔相比不算上乘但还保持在一个中间位数,虽然在美国好一些的大学里面随处可以看见我们孩子的身影,但若干年后这一切都可能成为昨日黄花。 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也不是我们的后代不够争气,而是我们在美国的华人不会抗争,只会忍气吞声。 不管您是否承认,我们在美国的华人眼下面临着实实在在的三大挑战: 子女入学,亚裔细分,再就是生存环境恶化。 也可以把这比作“三座大山”。 这“三座大山”将会埋没我们辛辛苦苦奋斗多年所积累的所有成就。 而其中最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亚裔细分”。

“亚裔细分”,简言之,就是对所有在美国的亚裔额外添加一条奇怪的要求: 美国人在填写许多表格的时候需要表明填表人的族裔。 对于白人、黑人、拉丁裔人来说,他们只要表明自己是白人、黑人或拉丁裔的就足够了。 而亚裔却必须填写自己的详细族裔,例如华人、越南人、韩国人、日本人。  本来这已经够荒唐了,但就这还不够。 去年加州通过了一项新的法律(AB1726),要求在原有的亚裔细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增加一些更小的族裔,例如老挝、柬埔寨等,同时把台湾的华人从华人族裔中拆开,新建立一个“台湾族”(Taiwanese)。 我们知道,所谓的Taiwanese 就如同“Shanghainese”(上海人)、"Cantonese"(广东人)那样,不过是个地域概念。 这么细分后再细分,Taiwanese就成为一个新的族裔。 既然出现了一个新的族裔,那么就要为他们找到家乡或家园。 刚好,有个地方叫台湾,不正好是“台湾族”的“国家”吗? 台湾独立应运而生。

亚裔细分究竟有什么危害呢? 简言之,就是把我们亚裔“分而治之”,也可以利用亚裔打压亚裔。 例如,在高校录取过程中,如果是华人,就特别打压一下。 如果是别的亚裔呢,如越南裔、柬埔寨裔,乌兹别克裔,就手下留点情,别打的那么疼。 

下面这篇文章中说明的是目前美国一流大学中比较流行的做法:

 https://www.reddit.com/r/ApplyingToCollege/comments/5zja9d/admissions_officers_offers_insight_top_30ivytier/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Admissions Officers Offers Insight (Top 30/Ivy-tier)”

......

We do recognize differences in ethnicity. For instance, being Hmong or Uzbek will mean you are reviewed under a different light than if you were Chinese or Indian. At the end of the day, all of these groups will be reported in the same census group, but we are tasked with bringing a diversity of students, and that means people from all ethnic backgrounds. A case in point- we had an applicant ranked #4 who was Chinese and another ranked #13 who was Vietnamese; the former had higher test scores and more extracurricular involvements, but the Vietnamese applicant was low-income and the strongest STEM student in their school. We admitted the latter, not the former; we receive so many qualified Chinese applications, but not many Vietnamese ones.

看见没有?  按照肤色决定录取谁不录取谁,华人的孩子尽管各方面优异,却要让位于一个越南人的孩子。 这是赤裸裸的种族排斥和歧视!  美国宪法是怎么说的?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这个意思就是没有谁应该被当作劣等人。 但亚裔细分告诉你: 如果你是华人,你就要低人三等!   他们敢对犹太人这样做吗?  犹太人在美国的数目并不比华人多多少,但在美国的一流大学校园中,犹太学生的人数以及比例都远高于华人。 他们为什么不把那些给予犹太人的录取名额送给别的族裔,例如俄罗斯、乌克兰裔? 而华人凭什么就该被排斥?  什么叫新时期的排华法案? 这就是! 一百多年前的排华法案,在当年不也振振有词、有理有据吗?  

上面这个例子只是说的大学录取的过程中亚裔细分的危害。 这只是开始。 下一步,就会慢慢推广到别的方面,例如就业、政府资源发放,等等等等。 在美国的华人,本来就没有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这么一折腾,我们仅有的一点“成功”很快就会化为乌有。 也许两代、三代人之后,我们就要告别美国的高科技、高知识行业,回到了中国餐馆、洗衣店中,再次沦为受欺压和凌辱的悲催一族。

亚裔细分,本来不过是加州的几个民主党政客炮制出来的幺蛾子,但在去年立法通过后立即成为很多其它州的样板。 由于加州是蓝州老大,加州的亚裔细分很快就被其它蓝州所效仿。 纽约市、西雅图市等城市先后比照加州实行了他们的亚裔细分。 最近在另一个蓝州 —— 马萨诸塞州,亚裔细分也在蠢蠢欲动。 但那里的华人已经开始了大无畏的抗争!

麻州有个小镇叫“Lexington”(莱克星顿)。 那里的居民人数只有三万二千,亚裔人口占19%。 那个镇的政府里面有一个规划委会(“计委”),负责规划未来的发展。 最近他们在一份问卷中要求参加回答问卷的每个人填写自己的亚裔细分族裔:(https://www.surveymonkey.com/r/8KTZKHR)

看见没有? 白人、黑人、拉丁裔人,都只要简单地回答自己是白人、黑人或拉丁裔人就够了。 但亚裔却不得含糊,必须仔细回答。 

看起来,这不是啥大问题。 只要按照问卷的分类如实回答不就可以搞定了吗?  实则不然!  这个镇虽然不大,但如同一个麻雀,五脏六腑俱全。 居民虽然大多收入不低,但镇上的资源还是有限。 一旦亚裔细分,那么对于华裔,菲律宾裔,韩裔等亚裔,资源应该如何分配?  虽然主张亚裔细分的人可以找到一千条、一万条理由说明亚裔细分的种种好处,但他们回答不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为什么单挑亚裔出来细分? 为什么不能把白人、黑人、拉丁裔人也按照一模一样的办法细分一下? 你去问问犹太人愿意不愿意把他们从白人种族中细分出来?  你去问问白人愿意不愿意分成苏格兰人、日耳曼人、法兰西人等等? 你去问问黑人愿意不愿意把他们分成肯尼亚黑人、尼日利亚黑人、也门黑人? 你去问问拉丁裔人愿意不愿意把他们分成墨西哥人、波多黎各人、古巴人、哥斯达黎加人? 那凭什么亚裔就必须被细分?

撇开所有别的族裔,单单拿一个族裔进行细分,这不是种族歧视又是什么? 即使这种细分意味着对亚裔的某种“好处”,那么这种“好处”为何要给亚裔独吞而不能让所有族裔一同分享?

这就是为什么当地的华人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抗争。 下面这张照片是在最近的一个听证会上,当地的华人居民积极参与,踊跃讨论:

这是当地一位华人的看法:

“需要告诉华人。 亚裔细分后。 华人种族配额只有1%. 华人的专业太单一。集中在电脑行业不好。

亚裔细分, 然后就是A A。 然后进入A然后进入AI 时代。

在未来9年, AI 会代替全世界16%工作。

未来20年,会让人类失去50%的就业机会。 

华人如果被看肤色,不看工作能力被拒绝工作。华人生存权,完了......。"

那么,面对汹涌澎湃的亚裔细分恶流,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公元21世纪了,大学录取居然还要看肤色,这已经荒唐透顶。 现在不但要看肤色,还要对肤色进行进一步细分,把同一个肤色里不同的颜色再用放大镜、显微镜过滤一下,这是什么狗屁的progressive?  这不是新时代的排华法案,难道又是什么? 我们除了抗争,我们难道有别的选择吗?

所以,面临21世纪的排华法案,我们只有这样做了:

第一,抗争! 

第二,抗争!!

第三,还是抗争!!!

我们今天的忍气吞声,就是明天的全面崩溃!

各地的亚裔细分或许有不同的版本,主管部门可能有所不同,我们抗争的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 例如,向立法部门表示不满或抗议,参加听证会,游行示威,发动居民抵制,号召华人拒不按照细分的类别填写族裔,向民选公职人员陈述不满,等等等等。 不管使用何种方法,我们的目标是一个,这就是阻止亚裔细分。 或者取消这个违反宪法的亚裔细分,或者对所有的族裔按照同样的办法统统来个细分。 总而言之,不可以单挑亚裔进行细分。 我们是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我们不是罐头肉! 绝不可以把我们按照“成色”进行分类,打包上货架。

同胞们,为了我们的明天,团结起来,反对亚裔细分!

0 0
 Share with WeChat
Open your WeChat,Scan QR Code,and then click the share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of your 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