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2301
|
Replies:0
|
美国老华裔瞧不起新华裔是一种什么心态?
By 新京报
Tag:
华裔
|
OP
03/31/2017
新移民适应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用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以“傲慢与偏见”的眼光去看待新移民,只会让双方的对立更加严重。 文/ 陈思进 最近,在海内外的互联网上,由于知名美籍华裔教授吴华扬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关于新移民——给美国亚裔活动家的一封私信》,引发了一场美国华人圈子中的新老移民之争。 在文章中,吴华扬痛陈新移民各种不入流的坏毛病,比如珠光宝气、不排队、随地吐痰、开车不守规矩等。不仅如此,吴华扬发现新移民在许多问题上和本土亚裔美国人的理念截然不同:“从高等教育多元化,到‘非法’移民、同性恋权利、警察暴力、体罚、死刑等问题……即使在环境问题上,他们也担心对鱼翅或某种濒危物种的保护,会影响到自己对山珍海味的热爱……他们冥顽不化,觉得自己比别的肤色的人更优越……”而另一方面,新移民又觉得老亚裔们“高高在上”,对“新来的乡下亲戚”流露出优越感。 新老移民融入海外程度不同 这篇文章不仅在美国华人圈子流传,还传到了太平洋的另一边,在华人世界中引发了轩然大波。有人指出,吴华扬文章中有意无意流露的对中国移民的轻蔑态度,让人吃惊和不安,难以相信他居然是一个以反对种族歧视著称的教授、学者和活动家。 作为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的华裔,我认为,有关新老移民,归根结底,只是融入海外的程度存在差异而已。很多人讲,华裔融入海外社会要做好至少牺牲一代人的准备,这也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外之间包括文化差异在内的巨大鸿沟,短时间内都难以跨越。无论是新移民,还是老移民,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交融的过程。 其实,中国人移民到海外,尤其是移民欧美的,其中至少一半的人生,都应当是充当东西方文化互通的桥梁,而非由外界所谩骂的只是图挣钱而已。因为在欧美的中产观里,赚钱是最低级的需求,而时代的使命感并不会因为坐标的变化而位移,这与中国儒家士大夫的中产观何其相似。 众所周知,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留美学生,与其他国家的移民一样,都是为了寻找新的生活,但这并非那么容易。 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欧美主流社会 中国留学生刚走出国门的时候,生活就像“漂”一族。可是在北美,中国留学生无论“留”多久,即使后来成为美国公民,融入所谓的“主流社会”,却仍然只能是“边缘人”。 《FIASCO》(《诚信的背后》)的作者说过:“1994年,我在瑞士信贷的培训课程就很具代表性,绝大多数实习生都是白种男性,不是哈佛、耶鲁、牛津的毕业生,就是富家子弟……就我所知,瑞士信贷在美国还没有聘用过任何有色人种……” 2003年初,我“有幸”进入瑞士信贷上班。我的同事吉姆是内地某省的高考状元、北大的物理学学士和硕士、中科院的天体物理学博士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吉姆曾在华盛顿国家级实验室做过两年博士后,工作能力超强,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说他是一个天才都不为过。然而他的职务级别至少比同等资历的美国人相差三级! 我们部门几次三番将吉姆升迁的名字报上去,并且还有部门总经理查理的强力推荐,可他的升迁之路一次又一次被堵在公司高层。有一次在公司大会上,他终于忍不住大胆地质问高层人物:“我们公司升迁根据什么标准?是根据能力呢?还是根据姓氏?”这就是所谓的“玻璃天花板”,你能望到天空,就是冲不破那层玻璃板…… 其实,从“边缘”试图靠近“中心”的过程更加艰难,正如吉姆一样,这已经不是牺牲一代人能够解决的了的。有些人可能已经越来越贴近“中心”,正如吴华扬教授一样。但是,大多数人在艰难地让自己去适应新文化氛围的路上。诚然,新移民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适应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并不能一蹴而就,如果用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以“傲慢与偏见”的眼光去看待新移民,只会让双方的对立更加严重。
0
0
|
|